泾源县纪委
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历史文化 正文

历史文化

长城内外皆故乡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3-12-08 09:42:29

  我喜欢长城,喜欢徒步长城。

  老友问我,你爬了这么多年长城,最大的感触是什么?我不假思索地回答,长城是和平的象征,走在长城上,每每为古人的博大智慧与钢铁意志所折服。老友不解,长城不是战争的产物吗?

  没错,长城的确是战争的产物。“烽明飞阁三千迥,角起连营十万齐。”戍守边疆,身不解甲,弓不松弛,烽火不知燃起几多回,将士们枕戈待旦,只待一声号角,就要投入战斗。两千余年,多少父子忧愁、多少妻离子散,征夫戍卒又何止千千万?“君独不见长城下,死人骸骨相撑拄。”长城上的每一块墙砖,都浸染着腥风血雨,都接受过战争的洗礼,回荡着金戈铁马的撞击。

  历史长河中,长城沿线发生的战事难以计数,但修筑长城的目的是止战,是和平。长城内外的和平时间远远大于兵锋相向。

  行走长城,或东临榆关、览天开海岳,或越莽莽燕山、巍巍太行,或穿幽幽紫塞、泱泱戈壁,思绪随长城起舞,坠入历史深处。长城内外气候大为不同,明长城基本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,这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锋的前沿。当战争被长城这一防御系统抑制,游牧铁骑不能越过长城,长城两边就会通过朝贡、和亲、贸易等和平方式进行经济互补。

  每思至此,我就想起王昭君,想起欧阳修的那首诗:“汉宫有佳人,天子初未识。一朝随汉使,远嫁单于国。绝色天下无,一失难再得。虽能杀画工,于事竟何益?耳目所及尚如此,万里安能制夷狄。”汉与匈奴的一次和亲,成就了昭君出塞的千古佳话。和亲,消弭了战争,带来了和平,还让汉文化远播域外,促进了民族融合。有诗为证:“自从贵主和亲后,一半胡风似汉家。”

  王昭君的出嫁换来了长城一线一段时间的安稳,后人永记其功。如今,在位于呼和浩特的昭君墓上立有“大德”碑,是对其历史功绩的肯定。

  说到呼和浩特,就不能不提明代蒙古部落首领俺答汗的夫人三娘子。当时,面对双方剑拔弩张、极度紧张的关系,三娘子力排众议,主张与明朝修好。1570年,隆庆开关后的第3年,俺答汗归顺明朝,通关互市。此后,为了改变逐水草而居的风俗,在塞外原有小城堡的基础上,他们建造了一座名叫“青色之城”的城市,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。万历十九年(公元1591年),宣府镇长城一带有两个蒙古部落背弃和平之约,再度引起战火。三娘子立即派兵前往征讨,恢复了边塞的安宁,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。长城,更像一部民族史诗,战争与和平是它的注脚。

  长城内外皆故乡。展开历史的画卷,不难发现,长城寄托了古人渴望和平、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。我们自古爱好和平,长城就是历史留下来的铁证。

  这使我想起张家口的大境门。它的特殊在于,和万里长城的其他雄关相比,不叫“关”,而叫“门”。“门”少了咄咄逼人的气势,多了心平气和的烟火气。像长城上的许多关口一样,大境门下的铺地石,早已被南来北往的商队磨得光滑,中间有两道深深的车辙,可以想到当年边贸通道的繁忙。

  如今修葺一新的大境门,规整雄伟,“大好河山”四个大字苍劲浑厚。雄关千万,我独独赞赏大境门这个名字,它是万里长城上的和平之门——和平才是人类最高远的大境界。博大境界中,长城满载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恢宏气象。(赵威)

>>><<<